快手已有2.5亿创作者,他们做对了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是对前两天快手微博的跟进。

2.5亿创作者到底代表着什么? 让我扩展一下

大约前两天,一位业内非常知名的专题记者发表了这样的言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他采访了武汉方舱医院半天,全是平淡的正能量故事,痛苦无处可写。

但事实上,就我这两天看到的情况来看,方舱医院里的故事还有很多。 比如我发现方舱医院的所有医生都在防护服的正反面都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职务。

500

为什么? 由于他们整天穿着防护服和护目镜,患者看不到他们的脸或认不出他们。 大家都认不出来了,怎么办,只能把所有的名字和头衔都写在防护服上。 想象一下,一位医生冒着生命危险来拯救你的生命,却没有看到他的脸。

500

这两年,国内出现了很多专题作家,总喜欢从小事看大,从行为到精神,只是希望从一个普通人身上体现出时代的回响。 感觉没有什么曲折的悲欢离合,文章是写不出来的。 但很多时候,不需要艺术加工,也不需要添加多余的描述。 真实的事实本身比所谓的专题故事更有说服力。 就像前段时间李医生的报道一样,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那些赞不绝口的文章,而是有人去统计了他的微博,发现他其实和我们一样,爱吃、爱笑、爱追剧。 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人。 我并不钦佩英雄事迹,但在这样一个平凡的人面前,我更能理解他事迹的意义。 真相本身就是最优质的内容。

那么,我是从哪里知道方舱医院的呢? 我在快手上看到的,前线有人拍了这个视频发到了快手上。 事实上,当我和快手一起去看武汉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 以武汉火车站为例。 这里的短视频基本上都是各种无意识、无主题、甚至人声嘈杂的无意识短视频。 我猜很多人应该要离开武汉了,于是赶紧拿出手机拍张照片留作纪念。

单一的画面是无聊的站台记录快手创作者,但无数个故事的组合似乎让你真正走到了武汉火车站的大厅。 你会看到人们看着人们来来去去,或离开家乡,或离开学校,或结束一段关系,或开始新的生活。 未来如迷雾,他们在出发前记下了这一刻的时光。 与网络上的各种犀利鸡汤和精美朋友圈相比,快手的武汉站更加真实。 与这次疫情类似,相对来说,微博、知乎等平台的报道也不少,比如财新等专题文章。 你会看到各类记者、大V争先恐后地寻找动人的故事,也会看到各种尖锐的观点相互对峙。 但快手上的内容更加接地气。 你会看到制衣阿姨们上车,赶往武汉的工厂。 没有哭泣,没有欢笑,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远征。 我们走吧。

500

你还会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果农将水果送到前线。 他们不会连夜加班收获,默默地采摘果实,送到前线,没有任何感人的祝福。

500

其实看多了就会发现,快手视角下的疫情和微博知乎等平台上的疫情在画风上有很大区别。 在微博等平台上,会出现高度集中的观点,短时间内会集中大量的注意力。 因此,在这次疫情中,疫情的蔓延,救援组织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而快手一般都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信息,记录疫情下普通人的生活。 这一点在微博上其实有些被忽视了。 这种绘画风格的差异体现在大量用户的日常创作中。

前两天快手的内容报道,最关键的信息,我觉得是第二条线,2.5亿创作者。 创作者数量非常多,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个平台将会有非常高的真实集中度。

什么是真正的专注? 真实集中度是指本平台内容与现实世界的相似程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真正集中度是靠记者的大量调查来保证的。 有的节目进行正面报道,有的调查记者通过匿名采访、卧底追踪等方式揭露和报道公众不为人知的一面。 许多专题作家采访这个、调查那个,本质上是为了增加报道的真实集中度。 很多人说哪个渠道有素材就是最好的,什么是素材呢? 这是大新闻吗? 有人会读你传闻中的大新闻吗? 突发新闻的本质是现实世界中未知的片段。 你拥有的碎片越多,人们就越能感受到你真正的专注。 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是出版速度,还是新闻载体? NO,最本质的区别是创作者的身份。 知乎、今日头条这些新时代的内容社区,就是大V写东西给大众看的。 记者的身份让位于大V。 事实上,无论是新闻素养还是写作水平,大V都无法与传统时代的记者相比,但前者仍然逐渐取代了后者,因为数量更多、视角更多。 一万大VS一万 这些说法很多都是基于当事人的个人经历,但真实程度却比单个记者辛辛苦苦调查的还要高。 为什么当年大家都喜欢看网易新闻的评论呢? 因为评论是多方面的视角,视角越多,就越接近现实世界。 新媒体时代微博为何能笑到最后? 因为转型以来,用户下沉了,创作者则进一步下沉,变成了全民的创造。 大家都在发推文,大家都在吃瓜。 ,真实浓度最高。 这是另一个维度的信息产品,只是大家以前没有感觉到。 疫情一爆发,微博的特征就显得尤为明显。 它几乎是大家交流、讨论、发帖求助、组织援助的核心平台。 各平台内容均关注微博。 1000个用户观看1个创作者,1000个用户有1000个创作者,这是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 创作者越多快手创作者,平台的内容越接近现实世界,平台的真实集中度越高。 真正集中的是内容平台的生死线。

明白了这个理论,就可以轻松解决知乎的困境了。 知乎为何失败? 很多人抱怨知乎输了,因为质量太高,缺乏接地气。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 知乎认同排名机制,自然会带来优质作者,他们会得到更多的点赞,排名也会更高。 ,快速成长。 所以从长远来看,高质量的内容一定会占据主导地位。 真正的浓度必然很低。

快手这两年逆势增长。 很多人都找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我认为快手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一直拥有非常高的真实集中度。 用户受到平等对待。 这次疫情很明显,其他企业需要派记者到前线,而快手本身就有一线医生护士、卡车司机、工厂员工、志愿者、武汉市民用户,他们记录了前线的情况从不同角度抗击疫情。 视频内容,连采访都省略了。 我觉得其他平台没有这种内容,但是因为都是普通用户,所以内容被稀释了。

很多人说,短视频时代,谁先触及5亿DAU天花板,谁就获胜。 我想这就是流量时代的思考

内容时代,谁先聚集3亿创作者,谁就获胜。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 2873138863@qq.com,我们将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xdyy.xyz/811.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